ECT-IRIS 技术破解换热器管束检测难题,赋能工业高效安全运行

江苏中特创业设备检测:ECT-IRIS 技术破解换热器管束检测难题,赋能工业高效安全运行

在石油化工、电力、制药等工业领域,换热器作为传递热量的核心设备,其管束的完好程度直接决定着生产效率与安全风险。然而,换热器管束长期处于高温、高压、腐蚀性介质的工况中,易出现腐蚀减薄、结垢堵塞、裂纹等缺陷,传统检测技术要么难以穿透复杂介质精准识别缺陷,要么需拆解设备导致检测周期长、成本高。江苏中特创业设备检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并优化的 ECT-IRIS(涡流阵列 – 内视检测)换热器管束检测技术,凭借 “非接触、高精度、高效率” 的核心优势,成为破解换热器管束检测难题的 “行业利器”,为工业企业的设备安全与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ECT-IRIS 技术破解换热器管束检测难题,赋能工业高效安全运行

要理解 ECT-IRIS 技术的突破性,首先需看清传统换热器管束检测面临的行业痛点。传统检测方式中,射线检测需对管束进行拆解,不仅耗时耗力(一套大型换热器拆解检测往往需要 15-20 天),且无法检测管束内壁的腐蚀减薄;常规超声检测受限于探头尺寸,难以进入直径小于 10mm 的细管,且对管内结垢、油污等干扰因素敏感,易出现误判;内窥镜检测虽能直观观察管内状况,但仅能检测表面缺陷,无法判断管壁厚度变化,且检测效率极低(单根管束检测需 5-10 分钟)。这些痛点导致许多企业陷入 “要么因检测不及时引发设备故障,要么因检测成本过高影响生产效益” 的两难困境。

ECT-IRIS 技术破解换热器管束检测难题,赋能工业高效安全运行

而江苏中特的 ECT-IRIS 技术,通过 “涡流阵列(ECT)+ 内视成像(IRIS)” 的双技术融合,彻底打破了传统检测的局限。该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将集成了涡流阵列探头与高清摄像头的检测探头,通过柔性导向杆送入换热器管束内部,无需拆解设备即可实现 “管壁厚度检测 + 内表面缺陷成像” 的同步完成。其中,涡流阵列探头通过发射多通道涡流信号,能穿透管内结垢、油污等介质,精准检测管壁的腐蚀减薄、点蚀、裂纹等缺陷,检测精度可达 0.01mm,且能实时生成管壁厚度分布图谱;高清 IRIS 摄像头则可同步拍摄管内高清图像,直观呈现结垢、堵塞、异物附着等表面状况,实现 “内部缺陷量化 + 表面状况可视化” 的双重检测效果。

 

ECT-IRIS 技术的优势不仅在于检测精度,更体现在 “高效、便捷、低成本” 的特性上。相比传统检测技术,该技术无需拆解换热器,仅需在设备停运后打开两端管箱即可开展检测,单台大型换热器(含 5000 根管束)的检测周期可缩短至 3-5 天,检测效率提升 5-8 倍;检测过程中无需使用耦合剂,避免了检测后管内清洗的工序,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同时,该技术适配的管束直径范围极广,从 6mm 的细管到 100mm 的粗管均能覆盖,且不受介质残留、结垢等干扰因素影响,缺陷识别准确率高达 99.5% 以上,大幅减少误判与漏判风险。

在江苏某大型石化企业的 120 万吨 / 年乙烯装置换热器检测项目中,ECT-IRIS 技术的实战价值得到了充分验证。该装置的核心换热器为 U 型管换热器,包含 3200 根直径 19mm 的不锈钢管束,长期用于乙烯裂解气的冷却,管内易积存焦油、碳化物等杂质,且存在氢致腐蚀风险。此前,企业采用常规超声检测,每年需停机 15 天拆解检测,仍多次因未及时发现管壁腐蚀减薄导致泄漏,造成装置紧急停车,单次损失超 500 万元。

ECT-IRIS 技术破解换热器管束检测难题,赋能工业高效安全运行

江苏中特团队介入后,采用 ECT-IRIS 技术开展检测:检测探头通过柔性导向杆顺利进入每根管束内部,涡流阵列探头快速采集管壁厚度数据,同步生成的厚度图谱清晰显示出 12 根管束存在局部腐蚀减薄(最严重处壁厚从 3mm 减薄至 1.2mm),且精准定位了腐蚀位置;高清 IRIS 摄像头则拍摄到管内多处碳化物结垢堵塞情况,为后续清洗提供了精确位置指引。整个检测过程仅用 4 天便完成,无需拆解设备,检测结束后企业根据中特提供的缺陷报告,针对性地更换了腐蚀严重的管束并清理结垢,不仅避免了潜在泄漏风险,还使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了 18%,每年减少停机损失超 800 万元。该企业设备总监感慨:“ECT-IRIS 技术就像给换热器管束装了‘高清 CT’,既能看透管壁内部的腐蚀,又能看清管内的结垢,关键是不用拆设备、速度还快,彻底解决了我们多年的检测难题。”

ECT-IRIS 技术破解换热器管束检测难题,赋能工业高效安全运行

除了石油化工领域,ECT-IRIS 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凝汽器管束检测中同样表现出色。某大型火力发电厂的凝汽器管束长期使用循环水冷却,管内易滋生微生物导致生物黏泥附着,同时循环水中的氯离子会造成管壁点蚀。此前采用内窥镜检测,仅能发现表面黏泥,无法判断管壁厚度变化,导致多根管束因腐蚀穿孔引发循环水泄漏,影响发电机组效率。江苏中特团队采用 ECT-IRIS 技术对该凝汽器的 4800 根铜管进行检测,仅用 3 天便完成全部检测,精准识别出 28 根存在点蚀缺陷的管束(点蚀深度最深达 0.8mm),并通过 IRIS 图像明确了黏泥附着的严重区域。企业根据检测结果及时更换缺陷管束并优化循环水杀菌方案,使凝汽器的真空度提升了 2%,发电机组发电效率提高 1.5%,每年增加发电量超 120 万度。

值得关注的是,江苏中特的 ECT-IRIS 技术并非简单引进,而是经过了大量本土化研发与优化。公司技术团队针对国内工业企业换热器管束材质多样(不锈钢、铜合金、钛合金等)、工况复杂(高温高压、多介质混合)的特点,对检测探头进行了专项改进:研发出 “耐腐蚀涂层探头”,可在 pH 值 2-12 的腐蚀性介质中正常工作;优化涡流信号处理算法,减少不同材质管束对检测数据的干扰,使缺陷识别准确率在各类材质管束中均保持 99% 以上;开发 “智能数据分析系统”,可自动对检测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生成缺陷趋势分析报告,为企业提供设备寿命预测与维护建议,实现 “检测 – 分析 – 预警 – 维护” 的全周期服务。

在服务模式上,江苏中特围绕 ECT-IRIS 技术构建了 “定制化 + 全流程” 的服务体系。售前阶段,技术工程师会深入企业现场,根据换热器的类型(管壳式、板式、套管式等)、管束材质、运行工况等参数,制定专属检测方案,明确检测范围、精度要求与时间节点;检测过程中,采用 “实时数据传输 + 远程监控” 模式,企业可通过专属平台查看检测进度与初步缺陷数据,及时掌握设备状况;检测完成后,除提供包含缺陷位置、尺寸、图像的详细报告外,还会安排技术专家上门解读报告,结合设备运行历史数据,为企业制定 “优先级修复计划”,避免盲目更换管束造成的成本浪费。

凭借 ECT-IRIS 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与优质服务,江苏中特已为全国 20 余个省市的 300 余家工业企业提供换热器管束检测服务,累计检测管束超 50 万根,发现并协助企业修复重大缺陷超 2000 处,为企业避免经济损失超 10 亿元。公司的 ECT-IRIS 技术先后获得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中国无损检测行业创新技术奖” 等荣誉,相关研发成果还申请了 8 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为行业内换热器管束检测技术的 “标杆典范”。

随着工业领域对设备精细化管理与安全运行要求的不断提升,换热器管束检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江苏中特创业设备检测有限公司将继续深耕 ECT-IRIS 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未来计划融合 AI 技术实现缺陷自动识别与寿命预测,进一步提升检测智能化水平,同时拓展技术在核电、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的应用,为更多行业提供 “更精准、更高效、更经济” 的检测服务,助力中国工业在安全与效率的平衡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果发现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大观网-36氪的头像大观网-36氪
Previous 6小时前
Next 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