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胞弟王安礼的青梅之约,一起喝好酒梅见青梅酒

宋代文人的风雅逸趣在千载中华文明中独具韵度,在历史上掀起了文艺浪潮,曾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哪怕已过千年,却仍然能够穿过历史窥见宋朝的文人风骨。

宋熙宁年间,江浙一带的春末夏初,一位身着青衫的书生提着竹篓走进庭院。他姓王,名安礼,是北宋名臣王安石的胞弟。此时,他正与一位友人相约于临水亭台,共赏庭中幽花、池畔新荷。相传,王安石曾在信中写道:“青梅煮酒,幸随分,赢取高歌。”——这是他们年复一年的约定,也是宋代文人以青梅佐酒、以诗会友的风雅传统。

据《潇湘逢故人慢》词意,王安石与王安礼兄弟二人共饮的青梅之约被后人反复吟咏。词中“青梅煮酒”的意象,不仅是对时令的捕捉,更暗含了文人之间的默契与情谊。青梅的酸涩与酒的醇厚交织,既是对世俗喧嚣的疏离,也是对精神共鸣的珍视。这场约定,暗合了中国文人“以物寄情”的传统——青梅的果香是风骨的外化,而酒的温度则是情谊的见证。

王安石与胞弟王安礼的青梅之约,一起喝好酒梅见青梅酒

然而,这场“青梅之约”并非个例。早在宋代,青梅煮酒便成为文人笔下的经典意象。晏殊写下“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陆游则在山居中“煮酒青梅次第尝”,而王安礼的词句,则将这一传统推向了更深层的情感维度。青梅的酸味,既是自然时令的馈赠,也是文人寄托情怀的媒介。

千年后,当现代人翻开《潇湘逢故人慢》的注释,或许会好奇:王安礼与友人当年共饮的青梅酒,是否与今日的梅见青梅酒有着相似的风味?答案或许藏在梅见的酿造工艺中。基于品质基础,梅见青梅酒构建了多元产品矩阵,从单一品类逐步发展成为能够覆盖多场景消费需求的复合型产品结构,形成品质+风味双重优势。

相比于一瓶单纯的酒饮,梅见想做的,是在现代社交场景下,提供一个人与人关系建立、情感交流的解决方案。比如在一场家宴上,梅见比传统高度酒更能满足一家人的口感需求;即使在轻商务社交的场景下,梅见青梅酒也给了非烈酒主义者一个选择。

王安石与胞弟王安礼的青梅之约,一起喝好酒梅见青梅酒

全世界的佐餐酒几乎90%以上都是低度酒,因为在餐饮环境里,烈酒会影响对食物的感知。中国菜系丰富,川菜注重麻辣鲜香,广东菜关注食材本味,华东地区菜系口感偏甜,但在这三种菜系上,梅见青梅酒都有极高的适饮性。吃辣的时候可以在梅见青梅酒里加冰,它不像啤酒那样胀肚子,但也可以缓解麻辣的感受;而在强调食材、口味清淡的地方,低度酒也不会遮掩食材的原味。中国是青梅酒的发源地,梅见青梅酒也正成为中国餐桌上除白酒、啤酒之外的第三选择。

王安石与胞弟的“青梅之约”终究消散于历史的烟雨中,但他们的诗与酒,却在时间长河里留下了永恒的印记。如今,当我们在梅见青梅酒的琥珀色酒液中,看到那一抹清冽的梅香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春日的午后——庭中幽花盛开,池畔新荷初绽,兄弟二人对坐共饮,青梅酒的酸涩与清甜,映照着文人风骨与情谊的温度。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大观网-36氪的头像大观网-36氪
Previous 2025 年 5 月 26 日 下午12:24
Next 2025 年 5 月 26 日 下午2: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