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同行纷纷推出“铝代铜”计划时,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多次在公开场合明确反对“铝代铜”,理由是:“它(铝)的耐久性和稳定性现在不敢保证。所以,在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之前,格力就绝对不会使用铝代铜。”
这一表态并非格力首次“铝代铜”问题持审慎态度。格力电器副总裁胡余生也在 2025 年 6 月 9 日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在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不能完全保证的情况下,公司暂时没有铝代铜的计划。
铜因其优越的导热性、抗腐蚀性和机械强度,一直被视作高能效空调制造的首选材料。作为空调行业领军企业,格力长期以来坚持在产品核心部件中使用铜材,尤其是热交换器等关键部位。
近年来,随着铜价持续攀升,部分企业为控制成本开始尝试以铝代铜。
董明珠的坚持,在空调行业引发了一场关于材料选择的大讨论。这一争论,远不止是格力一家企业的抉择,而是关系到整个空调产业未来走向的关键命题。
铜价高企,空调厂商承压
如果将一台空调拆开,我们会看到什么?它的主要原材料是钢,成本大概占比30%;其次就是铜,占比22%。
图1:空调原材料成本结构中,铜占比处于第二位
铜在空调产品中几乎无处不在:它在换热器中是S形或内螺纹铜管,冷媒在铜管内流动,完成“吸热—放热”循环;它是室内外机连接管,把冷媒从外机送到内机,全程密封不漏;它在压缩机里是电机绕组漆包线和内部油路小铜管,给冷媒“加压”,驱动整个制冷循环;它还是细长的紫铜毛细管,盘在外机里,降压节流,让冷媒进入蒸发器前瞬间降温……
可以说,铜管就是空调制冷系统的“血管”,它的规格需要遵循严格的标准。优质铜管壁厚通常要能承-196℃至250℃的极端温度,又要能降低冷量传输损耗。在空调系统的全生命周期中,核心原材料的品质,直接决定了设备的效率、寿命与安全性。
就是这样关键的原材料,却一直面临着成本上涨的压力。
从2013年到2024年,铜价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尤其在2020年后,这一趋势更为显著。2020年铜价从约4,500美元/吨涨至2024年5月的10,000美元/吨后,2024年8月虽然暂时下降至9,000美元/吨,但整体仍维持高位。
图2:铜的价格呈现上升趋势
而与铜相比,铝的原材料价格相对“亲民”。如下图所示,铝原材料的价格一直低于铜价。2025年铜价(约9500-10000美元/吨)显著高于铝价(约2500-2700美元/吨),价格差距约为3.5倍。这一巨大的价差,对于成本敏感的空调制造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难以忽视的诱惑。
图3:铝原材料的价格一直低于铜价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空调器累计产量为26,598.4万台。一般空调产品的用铜量大概在4-10 公斤,占空调总重量的20%左右。若以单台空调使用最低4公斤铜为例,一年耗铜量就高达百万吨以上,仅铜成本就超过700亿元。如此庞大的成本规模,使得空调企业在面对铜价波动时,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
铜铝之争背后的性能差异
空调的核心部件中,管道承担着制冷剂输送和热量交换的关键作用。管道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空调的性能、寿命和安全。
铜管与铝管的性能差距堪称天壤之别。
一是耐腐蚀性与稳定性上的差异。铜的质地坚硬,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和稳定性,尤其在潮湿环境中表现更佳,大大延长了空调的使用寿命。相比之下,铝管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需通过涂层或特殊处理来增强耐腐蚀性。
二是热交换效率上的差异。铜的导热系数(410 W/m·K)高于铝(237 W/m·K),能够快速高效地传递热量。无论是在严寒的冬季还是酷热的夏季,全铜材质的空调都能迅速调节室内温度。
而铝的导热性能仅为铜的60%左右。这意味着原本15分钟能降温的房间,全铜材质的空调可能需要半小时才能达到同样效果
三是耐用性与长期性能的差异。铜材料在长期使用中更稳定,不易因机械应力或环境因素导致性能下降。
而铝的硬度较低,在使用过程中易变形。而且铝的熔点相对较低,在焊接过程中易产生气孔、裂纹等缺陷。这影响了“铝代铜”空调的耐用性和稳定性,增加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故障风险。
四是行业成熟度与可靠性对的差异。铜在空调制冷行业已有长期应用历史,技术成熟,可靠性高。从生产制造到安装维修,整个产业链对于铜质空调的处理都有一套完善的标准和流程,能够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降低售后维修成本和风险。而铝代铜技术虽有成本优势,但仍在技术成熟度和大规模应用上面临挑战。
更重要的是寿命上的差异,铜管的正常使用寿命可达15-20年,而铝管的寿命普遍不足8年,时间一长就会漏制冷剂、漏水。
格力反对“铝代铜”的底层逻辑
面对铜、铝如此巨大的成本差异,不少企业选择了妥协,多家空调品牌推出“铝代铜”机型,价格下探10%-15%。为了进一步压低成本,某流量品牌,甚至将空调的制造生产外包给第三方。这种短视行为导致产品质量断崖式下跌,形成“低价-降质-更低价格”的恶性循环。
今年上半年,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之下,格力却宣布继续采用高纯度的内螺纹铜管,尽管其材料成本比铝方案高出30%多,但是格力一直没有铝代铜计划。
“质量永远是第一个考量标准,而不是把成本摆在第一位。在质量同等条件下,我们才可以考虑成本问题。今年铜的涨价对格力有压力,但要想做一个好的企业,就要对国家负责,要对股民负责,同时也要对员工负责。”董明珠认为,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为了短期的成本降低而采用铝代铜,可能会导致产品售后问题增多,损害消费者利益,最终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和长期发展。”
作为空调行业龙头,格力对铜等主要原材料的采购规模达百亿级。面对铜等主要原材料价格震荡向上的波动,格力一方面通过期货套保合约对冲原材料价格风险,2025年上半年期货套保实际损益7722.42万元,另一方面依托规模优势与供应商签订长期采购协议,锁定原材料价格,提前备货,降低波动影响。
为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格力采用“甲方供料”模式——即由格力自主提供或指定标准的核心原材料,合作供应商严格按其技术要求进行加工生产。除此之外,董明珠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极为苛刻:“格力任何一个小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没有拿到外面去给别人贴牌生产。”
自主生产意味着格力需要承担更高的成本和更重的资产负担。董明珠并不避讳这一点:“如果简单一点,所有这些都可以委托别人加工,然后打格力牌就行,利润还更高,但对生产的每个工序无法完全掌控。”质量是格力的生命,任何对质量有风险的事情,格力从不冒险。
在很多场合,董明珠旗帜鲜明地反对贴牌,“给别人贴牌,价格压的低,压到最后他一定会偷工减料。”在她看来,这种靠偷工减料带来的所谓“低价优势”,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连基本的产品质量都保障不了,谈价格有何意义?“我们不能背离消费者的信誉,消费者关乎到企业的生命,你质量不好伤害消费者,也是在伤害自己的品牌,信誉度也就没有了。”董明珠说。
经过几十年的认知沉淀,消费者早就形成了一种“空调越重,质量越好”的常识判断。铜的密度远大于铝,铝代铜让空调整体重量上变轻了许多,天然失去了好空调应有的“厚重感”。很多消费者习惯性认为轻的产品没有重的产品质量好,或者用料不扎实而被贴上“偷工减料”的标签。
市场对“铝代铜”也充满了质疑。许多经销商对“铝代铜”空调并不买账,他们坚持认为这就是“以次充好”的产物,不值得提倡。如果厂家执意推行“铝代铜”空调,经销商要求在价格上有所下调,并在销售时予以告知。
然而,遗憾的是,部分空调品牌明知“铝代铜”技术不成熟、会影响产品质量与用户体验,仍然强力推行“铝代铜”计划,显然是为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只看短期利益,不顾消费者体验。
格力明确拒绝“铝代铜”,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尊重。部分品牌习惯用“极致性价比”诱导消费者进入一个认知误区:空调价格下调对消费者是好事,可以降低购买成本。其实不然。虽然低成本的原材料能够降低消费者的初期购买成本,但是会大幅增加后期维修更换的费用,甚至因故障影响空调的正常运转,造成更大损失。
2021年,格力率先在行业内推出全系列家用空调“十年免费包修”,至今仍是行业唯一,无人敢跟进。这份自信的来源之一就是对原材料品质的坚守。曾经有媒体拆机实测:同规格的产品,格力比某品牌重了15斤,差值主要就来自全铜连接管与厚镀锌钢板。今年上半年,格力风不吹人系列、AI动态节能系列销量暴涨,可以看出,好产品仍然拥有巨大的增量空间。这支撑着格力万分之三的低故障率和“十年免费包修”的承诺。
社会效益与环保价值
格力电器坚持使用铜材质,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环保价值。
首先,延长空调的使用寿命能够减少铜、铝、稀土等资源的过度消耗。空调作为一种资源密集型产品,其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金属资源和能源。如果空调的使用寿命能够延长,就可以减少新空调的生产数量,从而降低对资源的需求,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
其次,避免大量家电过早报废带来的拆解、填埋污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电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废旧家电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格力电器通过延长空调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废旧空调的产生数量,从而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为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整体来看,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可以降低消费者的综合使用成本,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铝代铜”不是新鲜事物,推行了很多年,其市场前景仍然存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低端空调已占半壁江山,行业已陷入价格战的恶性竞争里。倘若再压缩原材料成本,整个行业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长此以往,整个行业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终将整个行业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行业内卷的今天,空调企业更应该坚守质量底线,否则,即便短期抢占了市场份额,最终也将输掉口碑与用户。从长远看,格力旗帜鲜明地反对“铝代铜”,将促进行业走向良性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