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国庆假期最佳打卡推荐:
杭州凤起路地铁站巨幅壁画原作《一池荷叶》首次对公众展出!
·展览地址:
YOUNG美术馆 上海市松江区三新北路900弄910号
·展出时间:
2025年9月27日–10月27日
国庆假期不容错过的艺术盛事,等待你前来发现“存在的曙光”。
《一池荷叶》15.45 m x 2.61 m
在高速演进的城市建设中,艺术如何重新发现“存在”?
2025年9月27日至10月27日,艺术家晨晓备受瞩目的城市景观绘画个展《互色:存在的曙光》将在上海YOUNG美术馆隆重展出。此次展览不仅是晨晓艺术探索的阶段性集中呈现,更是一次融合哲学思辨与视觉诗意的国家文化自信的城市叙事。
此次展览汇集了晨晓近年来以城市景观为主题的代表作品40余幅,通过独特的色彩运用和空间表达,打破传统城市写实风格,展现现代人生存发展环境。展览以“中国色彩”“国家文化叙事”建立国家视觉档案作为主线,以“存在之光”“空间与时间的生存论”“城市栖居的诗学”“真实与拟像的后现代沉思”以及“城市作为希望的空间”等五大主题篇章,构建出一个贯穿视觉、哲学与人文思考的艺术旅程。
特别亮点提示:
备受瞩目的杭州凤起路地铁站巨幅壁画作品的原作《一池荷叶》,此次将首次跨城亮相上海,在YOUNG美术馆展出!这一作品自发布以来已成为杭州最受欢迎的城市公共艺术之一,本次展出堪称国庆黄金周期间上海最值得打卡的文化地标!
展览亮点一览:
•城市·存在:城市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生命与时间交织的存在场域。
•色彩·哲思:橘红、玫紫、钴蓝等梦幻色调构建出超越真实的“存在之光”。
•虚拟·现实:面对数字时代的虚拟生活,绘画成为我们重新定义真实的方式。
•传统·先锋:东方散点透视与西方色彩语言融合,诞生全球化背景下的温度共生学。
•希望·再生:在城市的碎片与迷雾中,艺术为我们点燃重新开始的可能。
《上海陆家嘴》油画145 x 360 cm
艺术家简介:
晨晓,作为“中国当代色彩美学奠基人”,并以其独创性的“中国色彩”精神和“Landmark China”(地标中国)文化工程,系统性地构建了一套承载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的国家视觉档案。用色彩与表现主义技法诠释现代都市景观。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展出,部分作品被机构与私人收藏。代表作包括《上海陆家嘴印象》《香港印象》《色彩杭州》《绍兴水乡》等。
《色彩杭州》丙烯145 x 360 cm
(附艺术批评家文章)
互色:存在的曙光——惠书文
晨晓的艺术创作始终游走于存在与显现的边界之上,他的城市景观绘画不仅是对都市外貌的视觉再现,更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刻哲学叩问。在这些充满光色变幻的画布上,城市不再是冰冷的建筑集合,而成为存在者得以展现其本质的场域,开启了一场关于可见与不可见、真实与建构、栖居与流动的思辨之旅。
此次个展集中呈现的“城市景观”面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觉景观体系,邀请观者重新审视我们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折射出的存在本质。
存在之光的现象学揭示
晨晓对晨光时刻的执着描绘远非简单的题材选择,而是一种现象学式的视觉实践。在他的《上海印象》系列中,建筑物从场域中被“逐步唤醒”的过程,恰如存在者从隐匿中显现的视觉类比。艺术家以夸张的色彩处理——橘红、玫紫与钴蓝的流光并非物理真实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存在之光”的诗意强化。这种光色表现超越了个体感官对自然光的科学分析,更接近可见性的交织理念,即光不再仅是照亮物体的外部因素,而是构成物体可见性的内在要素。
在这一视觉建构中,晨晓实现了对城市本质的现象学还原。他宣示了人们对城市的习惯性认知,那些被日常实用主义所遮蔽的城市本质得以重新展现。画布上的建筑物既是我们熟悉的都市元素,又因色彩的异质处理而变得陌生,这种“陌生化”效果迫使观者中止对城市的习惯性视而不见,重新思考城市存在的本质意义。这种艺术处理方式呼应了回到事物本身的哲学主张,通过视觉手段实现了对城市本质的准确把握。
《上海之眼》仿佛宗教仪式中的神圣器物,他将通常被视为城市地标象征的物象,转化为希望与重生的符号。这种转化不仅体现了晨晓的想象力,更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洞察:即事物的本质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同的光照(无论是物理之光还是存在之光)下展现不同的意义。这种对意义多元性的开放态度,是对现代性中单一理性视角的视觉察验的超越。
空间与时间的生存论
晨晓对“未完成瞬间”的捕捉展现了对城市时空特性的深刻洞察。《色彩杭州》中鳞次栉比的建筑物,以表现主义方式再现“物”的生命性,是对城市时空本质的客观诠释。这些画面映射了时间非均质的刻度,是此在存在的根本方式。造型节奏和色彩对比作为城市的节点,它们不再是纯粹的物理空间,而是无数生命轨迹交汇的场所,是在世存在的具体化。
在这种时空表达中,晨晓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两难处境:一方面,城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可能性;另一方面,现代人也面临着欲望干扰——在匿名的大众中失去本真性。画中那些恣意舞蹈的物象结构,既象征着城市匿名性带来的异化,又通过观者的投射需求暗示了对本真连接的渴望。这种处理方式构成了一个存在主义的悖论:我们在人群中最为孤独,在连接中最为疏离。
《香港印象》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时空思考。艺术家用暖色调描绘前景物,用冷色调表现背景空间,继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处理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更隐喻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在世界表层与世界背后、自然光线与人造光线、可见空间与不可见空间之间的不断穿梭。这种日常化的交互行为实际上构成了现代城市生活的本质特征——我们永远在不同的时空维度间移动,这种移动既解放了我们,又将我们碎片化。
城市栖居的诗学
晨晓作品中的“建筑人文主义”指向了一个核心哲学问题:何为良好的城市栖居?他的画作既不美化也不谴责城市化,而是以现象学的中立态度展现城市的复杂本质。这种立场接近中庸之道——城市既非乌托邦也非敌托邦,而是人类实现潜能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城市生活的伦理本质在于如何面对他者,那些与我们共享空间却保持陌生的存在,更是对他者存在的邀请与承认。城市伦理始于对他者空间的尊重与承认,这是他的绘画传递出的人文精神密码。
在全球化同质化的浪潮中,如何保护地方的独特性和记忆?艺术家给出的答案不是怀旧式的保守,而是通过视觉语言展示这些空间的独特价值——不同城市错综复杂的建筑楼群、设计性强的外观,以及错落有致的组合和构造,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体现了不同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另一种智慧。
真实与拟像的后现代沉思
晨晓作品中东西美学的融合不仅是一种风格选择,更是对全球化时代文化真实性的深层思考。当东方散点透视与西方光色技巧在画布上相遇,产生的是第三种视觉空间——既非纯粹东方也非纯粹西方,而是属于全球城市的混合美学。这种处理方式打破文化二元对立的固有思维,呈现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视觉哲学。
在《古镇梅城》中,晨晓通过夸张色彩和变形透视,既赞美现代建筑的壮美,又暗示了当代社会中的“拟像”风险——当代城市日益成为符号的堆砌,远离了最初的居住本质。这些画作因此构成了一个视觉悖论:最美轮美奂的城镇景象可能正是最异化的生存环境。他并没有提供简单答案,而是通过视觉矛盾促使观者思考:在超真实的时代,如何重新获得真实的城市体验?
《中国好色彩》是展览中具有未来感的作品之一。他将极简构成与自然晨光并置,虚拟信息流与实体建筑交织,创造出一个介于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城市图景。这种视觉表达直指当代城市发展的前沿问题:在数字技术日益渗透城市空间的今天,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拟?二者的边界何在?作品暗示了这样一种观点:也许未来城市的挑战不在于选择真实拒绝虚拟,或者相反,而在于找到一种智慧的方式,让技术和自然、虚拟和真实能够和谐共处,共同增强而不是削弱人类的居住体验。
城市作为希望的空间
尽管晨晓的作品充满了对现代城市的批判性思考,但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谨慎的乐观主义。每一幅画作都以对比强烈的色彩为主题,这不是偶然,而是在暗示“存在的恩赐”——无论现代性带来多少异化与碎片化,存在本身总是包含着自我更新的可能性。
这种希望哲学在《上海陆家嘴印象》中得到最佳体现:远观是气势恢宏的城市全景,细看则可见东方笔意的细腻表达。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关系暗示了城市变革的可能性——真正的改变既需要结构性视野,又需要个体层面的实践。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我们仍有权利期待某种照亮,晨晓的画作正是这种照亮的视觉等价物,提醒我们城市本质上仍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实验场,充满着未实现的潜能。
晨晓表现的绘画图像凝聚了艺术家对城市生活的终极思考:城市不仅是建筑和道路的集合,更是等待被人类故事填充的空间。广角视角象征着可能性,亦代表着新的开始,朦胧的城市背景暗示着无限的潜在故事。这种图像语言表达了一种个体的城市情状:最终,城市的本质不在于它的物理结构,而在于它容纳人类生活、情感和故事的能力。
晨晓的城市景观绘画进入一片更加自由的领域,从而深入至哲学思考的层面。他的画布不仅是城市的镜像,更是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哲学图解。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被邀请重新思考自己与城市的关系:不是作为被动的居住者,而是作为积极的参与者,共同书写城市的未来篇章。在这个意义上,晨晓不只是一名画家,更是一位用视觉语言思考的诗人,他的作品提醒我们:每个黎明都提供了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一次与存在重新连接的可能。
他的绘画艺术不仅在于他创造了多少壮阔美丽的画面,更在于他开启了一种思考城市、思考现代生活、思考自身存在的新方式。在这个被数字技术和效率主导的时代,这种艺术思考显得尤为珍贵——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我们仍然需要停下来,仰望天空,等待黎明,思考意义。这或许是晨晓个展带给我们的深刻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