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儿童心理问题成社会关注焦点 多方协同探索破解之道

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我国12-16岁青春期儿童中,近7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其中厌学拒学、情绪暴躁、亲子沟通障碍问题占比分别达38%、29%、32%。这一数据不仅折射出当下青春期儿童心理健康的严峻现状,更引发了社会对“如何帮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的广泛讨论——从家庭焦虑到学校压力,从教育政策调整到社会组织介入,一场围绕青春期儿童心理关怀的“多方协同战”正在展开。

心理问题背后的连锁反应: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挑战

“孩子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吃饭不出来,一说上学就哭,我辞了工作在家陪他,还是没用。”在北京某社区家长沙龙上,李女士的哭诉引发了多位家长的共鸣。如今,“孩子心理问题”已不再是“家庭私事”,而是逐渐演变成牵动多方的社会议题。

从家庭层面看,青春期儿童心理问题往往导致“全家焦虑”。报告显示,83%的家长因孩子厌学、叛逆问题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近半数家庭因教育理念分歧引发夫妻矛盾,甚至出现“一人全职带娃仍应对乏力”的情况。“我和老公每天晚上都要聊到半夜,他觉得该‘严加管教’,我觉得该‘温柔沟通’,可不管怎么试,孩子还是油盐不进。”上海家长陈先生的无奈,道出了很多家庭的困境。

对学校而言,青春期儿童心理问题也带来了新的教学压力。某中学班主任王老师透露,班级里近10%的学生曾出现“上课走神、作业不交、拒绝参与集体活动”等情况,“我们既要备课教学,还要关注学生情绪波动,有时一节课要停下来好几次安抚学生,课后还要和家长沟通,精力根本不够用。”更棘手的是,部分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的极端行为,还会影响班级氛围,甚至引发其他学生的情绪共鸣。

从社会层面看,青春期儿童心理问题的长期积累,还可能影响未来人才培养质量。教育专家指出,若青春期心理困扰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出现社交障碍、抗压能力弱等问题,甚至增加社会矛盾风险。“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心理支持,不仅关乎孩子个人成长,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张莉表示。

多方发力破局:政府搭框架,社会组织补细节

面对这一社会议题,政府层面已率先出台多项举措。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学期开展不少于4次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同时要求社区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为家长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社区心理服务站已实现全覆盖,家长可预约免费的亲子沟通指导、儿童心理评估等服务。

在学校端,多地中小学也在探索“心理教育融入日常”的模式。杭州某初中推出“情绪树洞”信箱,学生可匿名投递烦恼,由心理老师逐一回复;成都某中学开设“亲子共育课”,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和孩子一起参与心理游戏,学沟通技巧。“以前家长总问‘孩子不听话怎么办’,现在通过课堂互动,他们能直观看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沟通起来更有方向了。”该校心理老师刘敏说。

而在社会组织与企业的探索中,也有不少针对性解决方案涌现,例如小蛋壳家庭教育联盟推出的「青心护航」计划,就从“家庭赋能”角度提供了落地路径。该计划没有采用“单向输出理论”的模式,而是针对家长“学了方法用不上”的痛点,通过“1V1教练式陪练”提供即时支持——家长遇到孩子拒学、情绪爆发等突发情况时,可优先联系专属家庭教育心理顾问,获取定制化的沟通话术和行动建议;同时通过“30天分阶段目标”,帮家长逐步掌握“根因分析”“情绪疏导”等能力,避免盲目试错。

“有个西安的家庭,孩子因沉迷游戏拒绝上学,家长之前试过断网、打骂,反而让孩子更抵触。通过「青心护航」计划,顾问先帮家长分析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父母常年加班,孩子觉得‘只有游戏能陪自己’,随后定制了‘每周亲子游戏夜’的方案,让家长每天抽1小时陪孩子玩桌游、聊游戏话题,慢慢重建信任。”小蛋壳家庭教育联盟创始人吴国林老师介绍,这样的案例在计划中很常见,“很多时候,家长缺的不是‘怎么管孩子’的方法,而是‘怎么懂孩子’的能力,我们做的就是帮他们搭建这个桥梁。”

协同共治是关键:让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

尽管各方努力已初见成效,但青春期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仍需“长期作战”。教育专家指出,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家庭、学校、社会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单一主体的努力难以形成闭环。例如,社区心理服务站虽能提供基础咨询,但面对复杂的家庭矛盾,仍需专业团队跟进;学校的心理教育虽覆盖广,但难以满足每个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而像「青心护航」这样的社会组织计划,则可补位“家庭个性化指导”的空白,形成“政府搭框架、学校做基础、社会组织补细节”的协同模式。

“之前我带孩子去社区做心理评估,老师说‘孩子缺乏安全感’,但没告诉我具体该怎么做。后来参与「青心护航」计划,顾问帮我拆解了日常互动中的问题——比如孩子说话时我总打断,导致他不愿表达,还教我‘先倾听再回应’的技巧,现在孩子愿意跟我聊学校的事了。”武汉家长赵女士的经历,印证了“多方协同”的价值。

随着社会对青春期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力量正在加入这场“守护战”。从政府政策的顶层设计,到学校、社区的基础服务,再到社会组织的个性化支持,一个全方位的心理关怀体系正在形成。正如小蛋壳家庭教育联盟的吴国林老师所说:“青春期儿童的心理需求就像‘隐性的信号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去‘看见’。只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让每个孩子在遇到困惑时,都能找到可以求助的出口,平稳度过这段特殊的成长时光。”

未来,随着更多类似「青心护航」这样的落地方案涌现,以及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的进一步联动,青春期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将迎来更多可能——不仅让家长摆脱焦虑,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成长,这既是家庭的期盼,也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果发现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大观网-36氪的头像大观网-36氪
Previous 12小时前
Next 2025 年 7 月 3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