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控股践行双碳战略 构建绿色能源服务新生态
作为国家“双碳”战略指引下由国有企业控股的创新型骨干企业,浙江分享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分享云”)深度融合物联网技术与新能源科技,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基础设施为战略核心,始终将“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服务绿色出行国家战略”作为最高使命。自成立以来,公司紧密围绕新基建发展规划部署,主动贴合绿色交通建设标准,在政策与市场的结合点上构筑竞争优势,以“服务民生保障、助力乡村振兴、赋能智慧城市、稳定经济增长”为目标,全力服务国家能源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大局。
作为国企控股的新能源服务平台,分享云始终将社会责任与战略担当置于首位,深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国家政策导向。公司的战略布局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3〕19号)中“建设结构完善的城市充电网络”“积极推进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求高度契合,已成为连接绿色能源与民生需求的重要纽带。

“云享+云站”双引擎驱动 创新破解行业痛点
立足国家能源战略全局,分享云创新打造“云享+云站”双引擎运营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的双轮驱动,重塑新能源充电领域的服务生态。
“云享”模式则通过物联网技术整合社会闲置私人充电桩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能源服务平台。私人桩主可将空闲时段的充电桩通过平台共享给社区用户,实现“邻里互助式”补能。数据显示,我国私人充电桩闲置率超80%,分享云通过“云享”模式已激活2万余个私人充电桩,相当于新增2万余个公共充电点位,不仅盘活千亿级闲置资产,更有效缓解了“有车无桩”用户的补能焦虑。
“云站”模式聚焦目的地充电场景,在社区、园区、商场、景区等车辆长时间停留区域建设7KW智能慢充桩,实现“停车即充”的无感体验。该模式具备可规模化部署(单桩投入适配批量推广,部署门槛远低于传统快充桩)、建设周期短(3 天内可完成单站点落地)、电网友好(依托谷电充电,有效缓解电网峰时运行压力)等核心优势。截至2025年,分享云已在全国300余个城市落地“云站”项目,仅杭州西子智慧园区单一场景就实现充电桩利用率提升至60%以上,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35个百分点。

目的地充电+私桩共享 抢占最后一公里服务高地
针对新能源车主“充电距离远、等待时间长”的核心痛点,以及国家电网电力调度压力的行业难题,分享云以“目的地充电+私桩共享”双轮驱动,构建覆盖“最后一公里”的充电服务网络,实现用户充电“0感知、0距离、0耗时”。
在厦门某老旧小区,分享云通过“云享+云站”混合模式,30天内完成50个充电点位部署,解决了该小区200余户新能源车主的“充电难”问题。车主王女士表示:“现在回家停车就能充电,早上出门满电出发,再也不用专门跑充电站排队了。”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更通过错峰充电降低电网峰时负荷,经测算可使区域电网调峰压力降低15%-20%。
技术层面,分享云自主研发的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已获得4项国家专利,具备充满自停、空载断电、防触电、防盗电等多重安全防护功能,其产品均通过IP54防水等级认证,适应各类室内外场景。截至2025年,公司累计落地充电桩超5万台,服务新能源车主超100万人次,年充电量突破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8万吨。

国企担当赋能民生 构建多方共赢生态体系
作为国有企业控股企业,分享云始终将社会效益置于经济效益之上,深度参与民生保障与乡村振兴。在厦门乡村地区,公司通过“云享”模式推动100户私人桩共享,不仅满足了村民的充电需求,更使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探索出“新能源+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公司已与中国石化、蚂蚁金服、高德地图等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充电服务+能源管理+数字生态”的产业闭环。其中,与蚂蚁金服联合开发的“无感支付”系统,实现充电费用自动结算,用户操作步骤减少70%;与高德地图合作的“充电点位实时导航”功能,使充电桩查找效率提升40%。
团队方面,分享云由具有8年产业互联网经验的武杰担任CEO,前华为荣耀总裁刘江峰担任战略顾问,核心成员均来自新能源与物联网领域头部企业,形成“技术+运营+资源”的复合型团队优势。
锚定万亿市场 擘画绿色能源未来蓝图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500万辆,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市场空间持续扩大,其中目的地充电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达到1000亿元。分享云计划未来三年实现“三个一万”目标:建设1万个“云站”目的地充电点、激活10万个“云享”私人共享桩、服务100万新能源车主,打造覆盖全国、通达城乡的绿色出行基础设施网络。
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分享云将持续深化国企担当,以技术创新推动能源普惠,助力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国企力量。业内专家指出,分享云的“双引擎”模式为新能源充电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其“轻资产+重运营”的发展路径,或将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