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漫画作者在社交平台直言:“作品更新了却没人看。”也有平台数据分析人士提到,部分品类的漫画人均阅读时长出现下降。这些现象背后,是整个内容行业的结构性冲突。
根据公开数据,2020 年中国用户观看短视频的日均时长约接近 2 小时。此后几年,整体时长仍保持增长趋势,已经成为用户最重要的内容消费场景。短视频在通勤、等候、睡前等碎片化场景的渗透,使得用户难以留出连续时间阅读一部长篇漫画。
漫画本质上需要“沉浸式阅读”。以条漫为例,用户需要在屏幕上反复滑动、停留、阅读大量图文。相比只需 15 秒即可完成一轮信息消费的短视频,漫画对专注力的要求更高。这使漫画在注意力竞争中处于天然劣势。
此外,短视频对内容“节奏”的重塑也改变了用户期待。“5 分钟带你看完一部动漫”“20 秒看爽文名场面剪辑”已成为常见内容形式。影视圈也深受其影响,不少剧集在短视频上获得更高热度,而完整剧集的播放量反而不如短视频剪辑。
漫画行业面临类似局面。一些创作者发现,自己漫画的名场面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获得千万播放,但漫画原作的阅读量并未同步提升。
短视频还在无形中改变内容分发结构。对于很多年轻用户来说,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他们“接触新故事”的第一入口。过去由漫画平台承担的选题推荐、作品曝光等功能,被短视频平台部分取代。但短视频的推荐逻辑更偏向即时刺激,这与漫画连载式、长线叙事的特点并不相同。两者之间的节奏差异,使得漫画平台在吸引新读者时难度加大。
面对这种结构性冲击,漫画行业并非完全被动。
一方面,行业正在尝试新的内容形式。“漫剧”、“触动视频”等模式在过去两年快速发展。一些平台也在尝试“短内容切片 + 完整内容承接”的组合方式,用短内容吸引用户入坑,用正文留住付费用户。
另一方面,互动漫画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相比传统阅读,互动式内容加入了分支选择、动画特效、音效设计等要素,能够延长用户停留时间,也更符合当代用户对“沉浸”的期待。部分作品上线后获得较稳定的数据表现,说明用户对新形式仍保持兴趣。
AI 工具也在推动内容生产方式变化。从自动分镜辅助到背景生成、色彩风格化,AI 正在降低创作成本,让团队有更多精力投入剧情与视觉关键环节。随着制作效率提升,作品更新频率有望更平滑,这对提升用户黏性具有实际意义。
尽管受到强烈外部冲击,但漫画依旧保持其独特价值。漫画能传达复杂情绪、深度叙事、强角色塑造,这些都是短视频难以替代的表达方式。行业普遍认为,只要内容有足够的故事力和艺术性,用户仍愿意花时间阅读。
当前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短视频是否会取代漫画,而在于漫画如何在新的内容环境下寻找自身位置。在注意力资源愈发稀缺的时代,漫画从大众内容变成了“奢侈品”。但奢侈品并非没有受众。相反,它们通常更具稳定价值,只需要找到更精准的用户、更适合的表达方式。
阅读习惯会改变,消费场景会改变,传播方式会改变,但故事本身仍然会被需要。漫画如何在巨大的注意力迁移中持续进化,决定着国漫未来的高度。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如果发现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本站提供的草稿箱预览链接仅用于内容创作者内部测试及协作沟通,不构成正式发布内容。预览链接包含的图文、数据等内容均为未定稿版本,可能存在错误、遗漏或临时性修改,用户不得将其作为决策依据或对外传播。
因预览链接内容不准确、失效或第三方不当使用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错误、商业风险、法律纠纷等),本网站不承担赔偿责任。用户通过预览链接访问第三方资源(如嵌入的图片、外链等),需自行承担相关风险,本网站不对其安全性、合法性负责。
禁止将预览链接用于商业推广、侵权传播或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违者需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预览链接内容涉及侵权或违规,用户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通过网站指定渠道提交删除请求。
本声明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争议解决以本网站所在地法院为管辖法院。本网站保留修改免责声明的权利,修改后的声明将同步更新至预览链接页面,用户继续使用即视为接受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