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在近日披露的2025财年第二季度报告中释放明确信号,这家拥有90多年历史的车企在Re:Nissan战略的指引下,正以“多维度协同”路径推进企业复苏与转型,从而达到财务健康度与战略竞争力的双重突破。

本财年上半年,日产汽车全球销量达148万辆,合并净收入5.6万亿日元。尽管营业利润仍存在277亿日元的亏损,但日产汽车以3.6万亿日元的流动性资金储备、近2.2万亿日元的现金等价物及2.3万亿日元的未使用信贷额度,构筑起转型期的坚实后盾。这种“现金为王”的策略,在行业普遍面临供应链波动与需求疲软的背景下,为日产汽车赢得了宝贵的战略腾挪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日产汽车并未因短期亏损而放慢转型步伐。而是通过“Re:Nissan”战略不断推进,重新定义经营策略,加快创新步伐,并巩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如日产汽车公司代表执行官、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伊凡·埃斯皮诺萨在财报解读中所言:“我们一直在推动一场变革,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的难题,更在于重新定义我们的未来。它由三个强大的因素所驱动:首先,要进行有条不紊的成本削减,以巩固我们的财务基础:其次,对市场和产品的定义进行大胆的重新界定,以满足客户真正的需求:第三,加强合作关系以实现规模效应和效率提升。”

目前,这三个方面的改革举措均已初见成效。首先,在可变成本削减上已产生了2000亿日元的潜在可变成本节约额,这一数字较5月份的750亿元和7月份的1500亿元有了显著的增长。固定成本的削减也正在迅速推进,日产汽车上半年已实现逾800亿日元的削减目标,预计到本财年末将超过1500亿日元。
其次,产品战略的重构正通过全新第三代聆风LEAF、Roox等新一代车型落地,并计划到2027财年推出多款新品。第三,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正产生规模效应,比如在中国市场推出的N7车型深受用户追捧,在10月底已累计交付达39,441台。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使日产汽车能够站在电驱化、智能化出行领域的前沿。

作为日产汽车全球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柱,中国市场正经历着从“产品导入”到“价值输出”的质变。四十年前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二十多年合资企业深耕,日产汽车与东风汽车的合作已形成深厚的本土化创新体系,并于“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的战略指引下通过具体行动深化落地。
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进博会上,日产汽车举办了日产进出口(广州)有限公司的成立仪式,这一动作标志着“向全球”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作为外资车企在华首个合资整车进出口公司,其将依托中国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优势,将由中国研发打造的N7、锋坦Frontier Pro PHEV等车型输往全球。不仅如此,10月10日成立的郑州日产LCV研发中心,更标志着日产在中国不再是被动承接日产全球技术的市场,而要发展为主动输出创新、引领全球业务的核心枢纽,实现“全球制造”向“全球创造”的战略跃迁。

产品层面,日产汽车也正在全速推进智能化、多元化矩阵的打造,从纯电、插电混动到先进的内燃机技术,始终致力于在合适的市场、合适的时机提供合适的技术和产品。进博会上,日产汽车带来的四款车型N7、N6、锋坦Frontier Pro PHEV、天籁·鸿蒙座舱备受关注。
其中,N7定位“超舒适中高级纯电轿车”,是面向中国主流家庭用户开发的“最家”纯电轿车,集五大行业领先科技于一身,从智能座舱到安全防护,全面满足家庭用户对舒适与安心的核心需求。N6则作为与N7技术同源的插混车型,它以「自然流动的风痕美学」的设计语言打造出随风而动、自然天成的美感,并搭载N7同源AI零压云毯座椅,其拥有行业首创自适应体态AI算法,搭配百万级内最多传感器电子皮肤,可以实现舒适从“静态匹配”到“动态适配”。不仅如此,N6还配备了同级领先的大容量电池,旨在提供更自由的纯电续航体验,有效缓解用户的里程焦虑。这款日产汽车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将于11月13日开启正式预售,非常值得期待。

天籁·鸿蒙座舱是全球首款搭载华为鸿蒙座舱的燃油车,由东风日产联合华为以第一梯队智能化水平的最新一代鸿蒙车机系统与HUAWEI SOUND声学系统、媲美豪华车的舒适体验,打造的燃油智能第一车。锋坦Frontier Pro PHEV则是日产汽车首款在中国设计、研发、生产并将出口全球的皮卡车型,它由在中国的研发团队打造,基于全球多元越野平台“星核”开发,融合AHT(All-scenario Hybrid Technology)全场景电混科技,为追求品质、注重生活体验的户外玩家量身定制。

面对下半年可能的新挑战,伊凡·埃斯皮诺萨强调:“下半年仍会有新的障碍,但凭借专注、自律以及正在采取的行动,我有信心取得更强劲的业绩。在‘Re:Nissan’战略下,我们正以乐观的态度及审慎的风险管理加速迈向未来。”
站在2025财年过半的时间节点上,日产汽车已凭借中国市场的深度布局,在电驱化、智能化出行赛道上抢占先机。这种以长期主义驱动的战略韧性,不仅为日产汽车赢得当下市场,更昭示着未来出行的无限可能。